在游泳场馆中,由于泳池水的消毒过程中会产生氯离子漂浮到场馆空气中,因此,场馆内空气的氯、氨、氮含量以及空气含氧量都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。这些空气质量指标直接关系到每位游泳者的身体健康。正因如此,优化场馆的风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。
根据《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》CJJ 122-2017的规定,泳池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5~65%的范围内,空气温度则宜控制在28℃至30℃之间。同时,新风量不应低于机组回风量的10%,而除湿热泵机组的回风量则应在换风次数的4到6次之间进行选择。
在风量选择方面,我们需权衡多种因素。若风量过大,虽然会提升场馆内参与者的舒适度,但同时也会增加池水的散湿量和散热量,进而加重除湿机组的负担,提高运行成本。相反,风量过小则可能导致送风温度不均,影响舒适度,同时减少池水的散湿量和散热量,从而降低除湿机组的负荷和运行费用。因此,在设计中选取适当的风量至关重要。
(调试中)
此外,不同类型的游泳馆其功能换气次数也有所不同。在具体设计时,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来确定适当的风量范围。
一、风量设计核心原则
平衡舒适度与能耗
风量过大会增加池水散湿量和散热量,加重机组负荷及运行成本;风量过小易导致送风温度不均、降低除湿效率。
新风量需不低于机组回风量的10%,换气次数宜控制在4~6次/小时,保证空气质量并降低氯气浓度。
结合室内外参数动态调整
过渡季(室外温度24~26℃、湿度<65%)可加大通风量至换气次数2次/小时,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湿度和氯气浓度。
冬季需减少送排风量,避免因室外含湿量低导致室内湿度过低,从而减少池水蒸发浪费和人体寒冷感。
二、风管设计关键要素
气流组织优化
池区与观众区需分设独立系统:池区优先采用全新风直流系统,观众区可结合回风降低能耗。
送风方式可选上部送风、下部送风或就地送风,确保池区湿气快速排出且避免吹风感(风速≤0.15m/s)。
防结露与防腐材质选择
风管材质需耐腐蚀(如玻镁风管、无机风管),避免氯气腐蚀。
保持池厅负压(相对其他区域),防止湿空气侵入休息区或更衣室,并设置空气幕阻隔湿气扩散。
三、除湿系统运行参数控制
湿度与温度协同控制
室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%~70%(不超过75%),温度高于池水温度1~2℃(不超过30℃),以减少结露风险并提升舒适度。
池水温度与室温温差过大会加速蒸发,需通过热泵机组平衡显热与潜热负荷。
湿负荷计算与除湿方法
湿负荷含敞开水面散湿、池边散湿及人员散湿,计算公式需结合润湿系数、人员密度等参数。
优先采用通风除湿(当室外含湿量<室内时),否则需启动热泵机组进行机械除湿。
四、特殊场景设计要点
中小型泳池适用方案
推荐集成除湿热泵机组,兼具除湿、恒温及池水加热功能,节能高效且节省空间。
大型场馆分区管理
池厅、更衣室、淋浴间等区域分设独立排风系统,更衣室排风口宜设低处以排除鞋袜异味。
五、经济性与维护建议
过渡季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,严寒地区配置热回收装置减少热量损失。
定期检查风管密封性及过滤器状态,避免漏风或堵塞影响系统效率。
通过以上设计要点,可有效控制游泳场馆湿度、氯气浓度及能耗,保障环境舒适性与设备长效运行。